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本质属性,聚焦企业、产业、县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好发挥质量认证“信用证”“体检证”“通行证”作用,实施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彰显质量认证在塑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时代价值。
二、工作目标
全面提升质量认证服务供给水平,质量认证改善市场供给、服务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和促进市场开放的能力明显提升,充分体现质量认证在推动强企强链强县中的基础性作用。紧贴企业需求,聚焦小微企业“谋生存、求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共性质量问题,有效提升质量认证支撑小微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能力。聚焦大中型企业“谋转型、创品牌、促发展”中面临的质量发展“痛点”问题,有效提升质量认证促进大中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紧贴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遴选实施一批质量认证服务强链重大任务。充分释放质量认证服务效能,在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显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紧贴各县(市、区)发展需求,推动各县(市、区)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深入实施质量认证服务强县行动,着力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新优势,促进一批质量认证强县(市、区)脱颖而出。紧贴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创新质量认证强企强链强县融合服务路径,按照“以线串点、以线带面,点、线、面协同融合发展”的系统思维,建立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创新模式。
三、基本原则
——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强企强链强县战略部署,紧扣《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质量认证工作要求,落实总局关于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安排,以质量认证为抓手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支持产业建圈强链、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立足质量认证本质属性。立足“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本质属性,突出市场化和国际化典型特征,发挥市场“信用证”、质量“体检证”、贸易“通行证”作用,为强企强链强县提供基础性、制度性、技术性支撑保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企突出共性特征,推广先进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强链注重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强县立足县域特色,树立质量认证强县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向纵深发展,形成一批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标志性成果。——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遵循企业、产业和县域发展规律,遵循质量认证服务规律,强企强链强县整体性谋划,注重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性推进,将质量认证服务贯穿于企业、产业、县域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实现质量认证与企业、产业、县域发展融合共进。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供给水平
1. 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围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健全质量认证法律法规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加强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提升质量认证专业化水平,培树一批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服务机构。完善国家统一的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认证采信机制,引导面向社会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活动逐步向国家统一的质量认证制度转变,推动消除区域性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2. 优化质量认证制度供给。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以下称CCC认证),充分发挥CCC认证保安全底线的作用,根据风险等级动态调整CCC认证目录。对CCC认证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加大对指定机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强化CCC认证有效性抽查。优化调整自愿性认证制度,重点布局重大装备、基础材料、集成电路、绿色低碳、网络安全等领域,鼓励开发市场需求大、服务民生和质量提升作用明显的高端品质认证。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体系,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深入推进服务认证,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统筹运用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多种认证手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3.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认证互通性,鼓励第三方认证机构国际化发展,为内外贸提供合格评定一体化服务。健全内外一体、上下贯通、部门协作、供需对接的推广实施机制,支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消费需求。鼓励认证从业机构开展质量评价和技术帮扶,维护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加强跨境电商质量认证技术服务,提升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质量认证服务强企
1. 服务企业提质。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需求,分类实施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聚焦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聚焦大中型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鼓励引导企业协同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鼓励大型企业、协会、产业联盟参与产品、服务、体系认证制度研发。鼓励平台企业运用质量认证方式加强合规经营、质量控制和平台服务,加强企业管理层、首席质量官、质量经理、工程师等认证培训,遴选一批质量认证标杆企业。2. 服务企业增信。加强宣传引导,突出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本质属性,推动企业质量认证观念从质量提升向质量提升和信任传递并重转变。聚焦企业品牌建设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各类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获得高端品质认证,通过认证促进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助力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企业“走出去”需求,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认证国际化工作,引导认证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服务企业获得海外认证,探索以质量认证为牵引的企业产品、服务、技术、品牌“走出去”创新模式。3. 服务企业促贸。推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组织建立标准、第三方评价、质量管控等一揽子政策与专业技术综合服务机制,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企业认证信息服务保障,完善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引导认证机构、咨询机构、行业学协会、数据服务商开展集成式认证信息咨询服务,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政府、市场监管部门、大型企业建设质量认证信息平台。提升企业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研究和预警等工作。
(三)强化宣传引导。以“质量月”“世界认可日”等活动为契机,普及质量认证知识,传播先进质量认证理念,加强典型示范推广宣传,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形成宣传共振,营造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的良好氛围。
信息来源:国家认监委